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酱香白酒文化传承资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酱香白酒文化传承资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酱香型白酒的历史?
酱酒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史记》记载:建元六年,大行王恢击东越,东越杀王郢以报.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其中的“枸酱”指的就是酱酒最早期的雏形。
酱香型白酒属于蒸馏酒,限于技术,在我国,蒸馏酒最早出现在唐代,初期称为“馏酒”,所谓“溜酒”(即蒸馏酒),先秦时代尚未之有。有之,则自唐代始。
法国《世界风俗·酒》载:蒸馏酒:“中国酿酒,远在***纪元前已知之;阿刺吉酒,纪元前八百年印度已有制者。”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二《谷部》云:“烧(溜)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人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溜酒”之名,早已见于唐诗。《荔枝楼对酒》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唐诗亦有“久闻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长安”之句,可见唐代已有蒸馏酒。初具酱酒雏形。
在酱香白酒的著名代表茅台产地,据记载,明末清初,茅台村以大曲参与糖化、发酵、蒸馏取酒的茅台酒工艺日趋成熟,数百年来,茅台酒工艺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完善完美,逐步形成的茅台酒传统工艺,至今仍完整延用。由此可以推测,酱香型白酒的生产技术在明清时代日趋成熟并趋于完善。
1***9年正式确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振兴酿酒工业,轻工业部在1952年的时候举办了第一届评酒会。到了第三届全国评酒会(1***9年)的时候,按照糖化发酵剂和将白酒分为5种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和其他香型,不属于前4种香型的白酒都统称为其他香型。中国白酒从此开始有了香型的划分,并确立了各香型的风格特点。至此中国各地不同风格的白酒正式有了区别,有了酱、浓、米、清的香型区别。
这就是酱香型白酒的起源发展历史。
谢邀。中国酱酒的根在茅台镇,中国酱酒的魂在茅台酒。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喝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仁怀市一带)产的枸酱酒,将其带回京城长安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喝后,赞不绝口,誉为“甘美之”。此后,枸酱酒一直被列为朝廷贡品。这是关于酱香型白酒的最早记载。到1704年前后,茅台地区开始用茅台命名蒸馏酒,如“茅台烧春”等。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有咏叹茅台“酒冠黔人国”的诗句留传下来。
由于战乱等历史原因,从抗日战争到1949年间,茅台镇的酱香酒厂家生产凋敝,主要剩三家酒坊,分别是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烧房”,称为“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烧房”,称为“王茅”;赖姓收购原周氏一族拥有的“衡昌烧坊”,改为“恒兴烧房”,称为“赖茅”。
1951年,贵州地方***先以“成义烧房”为基础,通过购买、接管等方式,陆续将“恒兴”和“荣和”两家并入,随着酒厂的不断发展,到19***年,组建了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到1999年,成立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1年在上海证卷所上市。通过茅台酒的影响和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现在茅台镇遍地是酒厂作坊,规模企业也有几十家,以茅台酒为代表香型的茅台镇酱香型白酒的势头越来越好,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酱香博物馆,是一款严格恪守茅台镇古训纯粮酿造,集酱酒大成,谱古韵新章,致力于做传统酿酒工艺文明守护者和传承人的酒。我们酿酒要卖,但我们更在乎把产品打造成社会文明的标志,希望通过努力能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好酒,都喝得上好酒。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酱香白酒文化传承资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酱香白酒文化传承资料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