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伏龙酒文化庄园在哪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伏龙酒文化庄园在哪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庐对》是如何被篡改为《隆中对》?
诸葛出山: 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等大事都发生在汉江以北的南阳郡!
看看诸葛亮的朋友们: 司马徽,徐庶,石广元禹州人(今河南许昌),崔州平汝南人(今河南驻马店),庞统襄阳人(今湖北襄阳),庞统别称风雏,东汉末年隐居于南阳紫山,现存有风雏台。大都在南阳郡及其附近,而且南阳郡从没有管辖过汉江以南的南郡,而且诸葛亮从没说自己在南郡或者在襄阳而是亲口叙述躬耕于南阳,尔来二十一年矣。
卧龙岗在元朝前叫八里岗,诸葛亮在汉朝。而汉朝只有南阳郡,现南阳市在汉朝叫宛县。躬耕于南阳是躬耕于宛县?基础知识就推翻的南阳卧龙岗是李鬼啊!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邓县隆中。而三顾茅庐在隆中,刘备与诸葛亮对话当然可以称"隆中对“。2019年新版教科书对于《隆中对》《出师表》都解释为南阳邓县隆中即现在襄阳隆中!
南阳一些人认为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去了宛城(南阳市),《三国志》里仅说"玄死,诸葛亮躬耕于陇亩",并没有说诸葛亮去了宛城躬耕,我们不防按照一些南阳人的思维,诸葛亮去宛城躬耕
首先科普一下,襄隆中距南阳卧龙岗约290里路,中间多为丘陵地,路不太好;诸葛亮要首先卖掉黄存彦转给诸葛玄的百亩薄田,辞别两位姐姐,带着13岁左右的诸葛均,两人步行300里去宛城。
诸葛亮要到襄阳去学习(诸葛亮老师在襄阳),弟弟尚幼,不能一人留在家中,所以诸葛亮带着弟弟一起跑马拉松,经过三天步行到襄阳,晚上住店,在襄阳学习三天,再带着弟弟跑三天马拉松去宛城种地,农忙时不去学习了
公元1***年,宛城(南阳市〉张绣和曹操开战,由于卧龙岗近白河(淯水),距宛城仅6~7里。古时候,扎兵营不能离城太近,离城太近,容易受到***的伤害,距城约3里地,如果曹操带兵2万,古代5人为一伍,住一帐篷,那么2万人,要4千帐篷,留出车马道,还要防火烧,4千帐篷至少扎营五里,那么卧龙岗就被兵营包围了,为什么会包围卧龙岗呢?因为扎营要近水,近水可以防火,也有利于做饭,洗菜,宛城郊区只有一独山(丘陵),卧龙岗成了放哨好地方,因为地势较高,
曹操再***也不会容军营中有陌生人,所以诸葛亮只能和弟弟到襄阳姐姐家避难,姐姐毕竟不是父母,不可能让两个弟在家住三年(战争自196至199年),所以诸葛亮从1***~199年在宛城躬耕不可能。
199年后,诸葛亮已经不小了,可以娶黄月英了,弟弟也16~17岁了,三个再去宛城躬耕,三个跑三天马拉松去厂卧龙岗耕地,然而在襄阳已经耕了3~4年地,还有必要再去宛城吗?重新从零开始,搭建茅庐,人生地不熟;
两人拧不过诸葛亮硬是去了宛城,等到207年,刘备从新野到卧龙岗请诸葛亮,宛城城郊除了独山一片平旷,古代天气能见度极好,站在宛城城墙上,一望无余,距城6~7里地,地势稍高的卧龙岗更是一览无余,刘备三兄弟三去卧龙岗竟无曹兵发现。
古代两军对持,都会有明哨,暗哨,探子在城周边活动,刘曹两军交战多年,竟无一人认识刘丶关丶张?
无人认识刘丶关、张,诸葛亮宛城十年竞无一熟人更令人不解,诸葛亮不以宛城为友,却结交了几个在襄阳居住的人,徐庶丶崔州平丶石广元,庞统令人不可思意。
诸葛亮在宛城,曹操眼皮下面生活多年,曹操竟然不识,难道曹操不爱才吗?还是诸葛亮没有才?
《隆中对》,一篇节选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三百余字短文,曾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初三课本,1988年后淡出,2001年经审查通过复又入选2003年春开始使用的初中教材。 隆中对的故事发生在襄阳,在1989年之前,是史学家们的共识。但在1989年开始对此产生了争议。
邮电部***在1990年发行《三国演义》(第二组)邮票,其中一枚“隆中对”的小型张触发了湖北和河南两地对“三顾茅庐”发生地的争论。河南南阳集邮界人士认为“隆中对”发生于南阳,而非襄阳。并通过当地集邮协会向市委、市***相关部门呈报,组织起一场“维护史实”的争论。《集邮》杂志先后发表了湖北丁宝斋的《三顾茅庐发生在襄阳隆中》和河南张晓刚、王玉君的《三顾茅庐不发生在襄阳隆中》两篇文章。这场争论最终导致“隆中对”小型张夭折,取消发行。
1989年12月13日,20多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聚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会议厅。就由《三国演义》邮票引起的“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召开学术讨论会。经过“南阳”和“襄阳”双方的激烈争辩,史学家们从历代史籍文献记载、当时的地理区划、政治军事态势和诸葛氏的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论证之后,诸葛亮躬耕地在今襄阳隆中成为定论。
“襄阳说”的专家好意思说“学术”吗?为了隆中属于南阳,绞尽脑汁,费尽心机。战国时期,秦王灭楚,在汉水以南设南郡,泥嘴属中庐县,万山属襄阳县,但襄阳专家非要擅自把这个夹缝以南的小山村(无名)留给六年以后设立的南阳郡。西汉时期,“襄阳有阿头山(陵之大者曰阿)”,但襄阳专家不承认襄阳最高的(隆中)山为阿头山,偏偏指万山东边一个三层楼的小山包为阿头山,让人贻笑,其心机路人皆知啊。东汉时期,尽管众多史书(包括习凿齿)均明确指出“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习凿齿语),但视而不见,睁着眼说这一段汉水“犬牙交错”(能把这么明确的记载说成犬牙交错也算本事),还拿与南郡八竿子也打不着的武当位于汉水以南(在这里专家东西南北也分不清了)来证明隆中属于南阳郡。等建安十三年曹魏设立襄阳郡,汉水北岸的樊城一带设立鄾县、邓城县了,隆中还是不能属于襄阳,一定要属于南阳。而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的时候,明确指出“今天下三分”,但二十年前设立的襄阳郡还是不能承认,说诸葛亮“坚持大汉的行政区划”,真是奇怪,大汉这个时候消亡了吗?襄阳郡不是大汉的行政区划,难道是西晋的行政区划?到了东晋,邓县划归义阳郡管辖,与隆中隔着樊城、安养二县,但还是不行,隆中还是要归南阳郡邓县。而宛县改名南阳以后,唐代刘禹锡的“南阳诸葛庐”仍不能是南阳,那是汉代的南阳之邓县隆中。他们用自己弱智的脑袋代替唐代大文豪的脑袋,真让人无语。而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说的“襄阳之隆中”也不对,说这是宋代的行政区划,司马光用宋代的行政区划去写汉代历史,脑子没毛病吧?总之,在隆中归属这个问题上,襄阳专家是尽了心的,不管什么时候,隆中必须属于南阳,甚至不惜大放厥词,有“许多人不懂装懂,不知道三国时期襄阳是属于南阳的”“南阳在襄樊一带”这样令人笑掉大牙的“惊世骇人的高论”,我等也是服了,为了一个隆中,什么没有底线的论调都有,这样的专家配谈“国学文化”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伏龙酒文化庄园在哪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伏龙酒文化庄园在哪里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