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内蒙和黑龙江酒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内蒙和黑龙江酒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山东人能喝还是内蒙人能喝?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来想一下什么算是能喝?喝多少算多?喝的酒又有什么不同?
随机调查了一位来自内蒙的朋友,给出的答案是两三瓶没问题。前提:女生,默认是啤酒。
那么山东人呢?
以我近两年在山东和朋友聚会的情况来看,山东人确实有不少很能喝的。有些男生的量甚至可以达到七八瓶啤酒不醉。而女生也普遍喝的不少。常常一次聚会结束能开好几箱。
以网络上的统计结果来看,其实内蒙古人根本称不上能喝酒。你看,山东人排第一,内蒙古人连前十都没排上。
大家对内蒙人能喝的印象多来自***剧中内蒙人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豪爽画面,事实上,内蒙古人喝酒的历史确认比较早,但他们喝的多是酸***制成的奶酒,酒精含量远不如白酒和红酒,甚至是啤酒。至于奶酒的度数,有人曾作过比喻,奶酒你喝上十八碗,上山打老虎都特别清醒。所以,可想而知了。
而山东人能喝的原因来自于其浓厚的酒桌文化。
其未必是公认酒量最大的地方,但却是公认的酒桌文化第一输出大省。
所以,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吧。山东人才是真能喝。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说两组数据:1、2016年全国白酒产量最高的省份排名中,山东排在第三位,产量约在112万吨,内蒙自治区排名第七,产量约为75万吨,山东几乎是内蒙的两倍;2、2016年,全国白酒销量前10名排行榜中,山东省位居第一位(前10名分别是,山东、河北、江苏、河南、北京、辽宁、安徽、山西、吉林和湖北)大家可以看到,前10名中没有内蒙。从这两组数据看,白酒无论是产量和销售量,山东都远远高于内蒙。
看一个区域的人是否能喝,要看个体也要看群体。从个体上讲,部分的蒙古族的兄弟姐妹由于基因因素,确实是比较能喝,但内蒙目前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965万人,占79.54%,蒙古族人口为422.6人,占17.11%,可以看得汉族人口的比例确是占了绝大多数,是蒙古族的4.6倍。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最好成绩是第1名(金牌51枚,银牌 21枚,铜牌 28枚, 奖牌总数100枚),美国的成绩第二,难道你就能说中国是体育强国了吗?中国的体育比美国牛了吗?显然这种说法是欠妥的。所以,个体不能代表整体,不能因为某些区域中的某些个体能喝酒,就说这个区域的整体就能喝酒,还要看整个群体的喝酒基数在哪个水准上,哪个省份都能挑出一些天生能喝酒的个体,但这显然代表不了这个区域的整体。所以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就山东和内蒙两个区域来讲,山东人能喝酒。
我在内蒙的鄂尔多斯呆过两年,山东人喝酒规矩比较多,如果要说最能喝的我并不觉得,但山东人是最能陪的,是舍命的陪,是舍命。从喝酒就能体现出山东人实在。
内蒙那边喝酒不喝低度酒,山东三十多度的酒比较多。内蒙起步就四十多度的,而且特别快。内蒙那边初中生就能在外面喝醉了,朋友给送家里,家长也不会太说孩子,貌似从小喝酒就是个传统。而在山东那么大的要是在外面喝多了,家长还不给骂死。内蒙的农村冷的早,他们种作物只种一季,我就问朋友那冬天你爸妈干嘛??朋友的回答就是在家杀猪,吃肉,喝酒。
地区不一样,文化,包括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我感觉内蒙人比山东人在喝酒上能喝的多。我在内蒙也交下了很多很好的朋友。喝酒不在于能不能喝,而在于跟谁喝,愿不愿意喝。碰见好的朋友,不管喝多少,气氛都是好的。
最后,在喝酒这个问题上还是尽量的少喝,身体最重要。希望所有的朋友及网友都健健康康。
喝酒?喝酒的目的是什么?
李白喝酒借着酒兴狂舞赋诗,留下多少名句?
曹操借酒书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又是多么壮志?
刘关张一杯水酒敬天地,起来后兄弟三人一路拼搏鼎足三分。
梁山好汉,武松十八碗烈酒踉跄上山大得猛虎成一段佳话。醉打蒋门神借着酒劲把玉环步一套醉拳耍的虎虎生风。
诗人喝酒,豪侠喝酒,英雄亦喝酒。但是很少见酒桌上这种拼酒的。
而你们拼的什么酒?觥筹交错、酒味弥漫、臭气熏天,喝的不是雅兴喝的是纯粹的酒精。借着酒劲赋不了诗,做不了曲,写不了文更打不了什么猛兽。
无非是借着酒劲吹牛逼,认识什么什么人,办得什么什么事,当年多么多么牛逼。说的人认真吹,听的人虚与委蛇就当放屁。吃两盘花生毛豆都能吹出鱼子酱的价格来。回家醉醺醺吐一地还得连累家人收拾。
这种喝酒无知无趣无味,酒是借酒而发力,不是用来拼的。能喝你去跟牛、马、骆驼喝啊,那些动物肯定酒量比你大。
拼酒吹牛,真真是俗不可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内蒙和黑龙江酒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内蒙和黑龙江酒文化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