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简述中国酒文化礼仪的内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简述中国酒文化礼仪的内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传统酒文化研究意义?
中国酒文化的核心要素是“礼”和“德”。
酒礼突出体现在古代酒宴上,其中一些礼仪、礼节延续至今。如中国大部分地区还保留“三巡”的习惯,无论待客还是朋友相聚,首先要通喝三杯;酒宴上晚辈或下级要主动敬长辈或上级酒,敬酒时,晚辈或下级在碰杯的时候,酒杯要低于对方,以示尊敬;又如酒桌新上的每一道菜都要首先转到主位等。这些其实都体现了中国酒文化的礼仪要素,这是一种不成文但力量强大的礼仪。
这些礼仪要素的重复、强化最终会对人在生活中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发挥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酒桌上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以敬为礼、谦和礼让既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反过来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强化。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烦请酒虫们讨论下,中国酒场文化的特点有哪些?可只概括地说?
酒文化、酒场文化,在酒上做文章,是能写成鸿篇巨著的。单是酒文化的起源、酒的分类的文章,就连篇累牍,比比皆是。
比如酒的分类,有所谓红酒、黄酒、白酒;有所谓花雕酒、葡萄酒、高粱酒、米酒;酒的名称有所谓茅台酒、五粮液、酒鬼、杜康、女儿红、状元红、西凤、泸州老窖、古井贡酒 ……数不胜数;香型分类比如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芝麻香型、兼香型等等。
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里,黄泥岗上,晁盖和杨志两班人喝酒解渴,那酒自然不是提纯的白酒,武松在景阳冈酒店里喝的“三碗不过岗”的酒自然是高度白酒。
我不是酒虫,只是偶尔品品酒而已,真正的浅尝辄止,没有酒量,也是为了避免因为饮酒过量而失态。
单位里倒是有一个酒虫,每餐必饮酒。每饮都是半斤八两白酒。有一次从早到晚连饮一天酒,回家时倒在路边,呕吐物让麻雀、乌鸦醉倒一地……这是牛饮,与文化二字不沾边。说正题。
先说酒文化。
曹操说:“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陆游说:“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 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借酒浇愁有了这些千古名句,成了酒文化现象。
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场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一大特色了,见面先吃饭,桌上必喝酒。尤其是在社会中打拼,就必须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交朋友,而相处的最多的方式就是:走,哥们,今晚我坐东,我们一起喝两杯……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酒场”。
一般来说,主位都位于正对着房门的位置;若是多个饭桌的大型包间,没有正对着门的位置,那么就是正对着电视的为主位。
有些高档的酒店,没有明确主位的位置,但圆桌上每把椅子的椅套颜色(或者桌上餐巾的折叠方式)不一样,有一把椅子背后会被叠得高高的像一顶帽子一样,那即是主位了。
什么时候点菜?是人来齐了点,还是事先点好?谁来点菜?人均几个菜?
首先是,点菜时间。一般来说被请的人面子最大,所以大领导一般都会迟到10-15分钟。领导来之前是第一次点菜时间,并且一定要在领导到达之时凉菜都已上好。绝对不能让桌子空着!这是禁忌。领导到达之后是第二次点菜时间,但一般不由领导亲自点菜,多由二级或***位次之人来点菜。
一般来说,应酬宴请都是十人圆桌,基本规格是“八凉八热”和“四荤四素”,且其中必须要有一条鱼,意为“年年有余”;有时宴请的局面比较大,为二十人一桌,那么就是“十六凉十六热”和“八荤八素”。
最后,根据被请客的大领导的级别不同,饭局上的“硬菜”数量也不同,一道“硬菜”为最低规格,四道“硬菜”为最高规格。“硬菜”不一定是价格最贵的菜,但一定要上档次。
倒酒的时候,白酒怎么倒?红酒呢?用什么器皿?倒多少合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简述中国酒文化礼仪的内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简述中国酒文化礼仪的内涵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